暑假已经过半,孩子们的闲暇时间是否被手机和平板电脑占据大半?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8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94.9%。如今,未成年人已习惯在网络上娱乐、社交、学习和消费。
为此,“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于7月18日正式启动。本次专项行动为期2个月,将聚焦未成年人使用频率高的短视频、直播、社交、学习类APP、网络游戏、电商、儿童智能设备等平台,严格管控侵犯未成年人个人隐私问题、严厉查处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查处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服务信息等10个方面整治重点。
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消费,然而,未成年人消费乱象频频发生。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未成年人消费行为的法律效力,逐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浙江普法百校行来到了杭州市育才教育集团总校,特邀浙江中铭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苏迪亚,开展一堂生动的法治班课。
苏迪亚 / Su Di Ya
• 浙江中铭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 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
法治
班课
未成年人消费行为的法律效力
苏律师就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实际,为孩子讲了几个简单有趣的普法小知识。
#
案例一
我碰坏了邻居的花盆,邻居可以让我赔偿吗?
8周岁以下的儿童不具有独立从事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所以如果未满8周岁的小学生,碰坏了邻居的花盆,要由其法定代理人父母来承担赔偿责任。
#
案例二
我可以用家长的手机给游戏充值或者网络打赏吗?
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向网络主播打赏的行为明显超出其本人的行为能力范围,与其年龄、智力不相符。即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小学生,实施此类民事法律行为首先要经法定代理人父母的事前同意。因此,如果事先未经父母同意,给游戏充值或者网络打赏,实施这种民事法律行为是无效的,父母可以制止并要求追回游戏充值或者网络打赏的钱款。
#
案例三
我可以拿自己存的钱买手机吗?
虽然是你自己存的钱,但一般只能用于购买学习用品和进行一般生活性消费。实施此类民事法律行为首先要经法定代理人父母的事前同意。但如果你已经购买了手机,则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要经过法定代理人父母的事后追认,才能对该未成年人发生效力。因此你的父母事前不同意,事后也不追认你买手机,则你实施这种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你父母可以向手机销售商要求返还手机并退还购机款。
#
案例四
每年的压岁钱到底属于谁?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法律应当允许其独立实施一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可以独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包括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接受赠予。而压岁钱就属于长辈对你们的赠予,当然属于你们自己的受赠款。不过你们年纪较小,由父母帮你们保管较为妥当。如果你们父母要用你们的压岁钱为你支付学习费用,则要征得你们的同意,因为压岁钱是真正属于你们自己的。
#
案例五
我把爸爸的高档手表偷偷卖了能退回来吗?
法律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也可以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而这位小同学不知道父亲的手表很贵重,对实施这类行为没有相应的认知能力,因此其不可以独立实施这类行为,当然这只手表可以追回。
在这堂生动有趣的法治班课中,苏律师给同学们讲了很多和消费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而消费其实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几乎每天都会碰到的一件事情。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其实往往就发生同学们的身边。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也逐步树立了更加正确的消费观。
最后,苏律师也为孩子们送上了寄语:我们祖国要求每个优秀的少先队员,要知法、学法、懂法、守法。通过今天的课,相信同学们会对法律产生新的兴趣,只有更好的对法律有兴趣,长大才会更好的去研究,有可能以后同学们读法学院,毕业以后学以致用,去做一个优秀的、合格的法律人!
浙江普法百校行
《未成年人消费行为的法律效力》
法治班课
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
7月23日 20:10播出
浙江普法百校行法治班课
为培养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传播法律知识,引导青少年儿童知敬畏、守底线,成为具备高法治素养的时代新人。
浙江省普法办和浙江少儿频道
联合出品
“浙江普法百校行法治班课”
邀请普法专家进入到校园当中,深入浅出地为青少年儿童普及法律知识,让法治意识从小在孩子们心里扎根,成长为心中有法、知法守法的未来接班人。
精彩回顾
原标题:《未成年人消费乱象,家长该怎么应对?律师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