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曾经说过:“点燃一根火柴,只能发现为黑暗包围。”
初读这句话,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鲁迅。
是啊,这句话实在与他相契合。
尤其是他从日本回来之后,开始给《新青年》投稿的那一段时光。
那个时候,饱受铁蹄蹂躏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却并没有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革命果实被窃取,这使得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奇怪的时期。
军阀混战,朝令夕改。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去日本学习医学的鲁迅回到了国内。
他本来应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想要为教育事业的革新贡献力量,但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所有人的关注点都不在事业上,所以鲁迅根本无事可做。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得鲁迅的内心无比苦闷。于是,他在北京的一间小屋里开始了长达七年的“钞古碑”生涯。
一九一八年,鲁迅听从好友金心异的建议,开始给刚刚创办的《新青年》投稿,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才有了后来的《呐喊》。
《呐喊》收录了鲁迅先生从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二年之间创作的十四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然主人公各异,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共同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
走进《呐喊》的世界,我们的感受会变得异常复杂:窒息、压抑、辛酸、无奈、惊恐、悲凉……而这一切最终都汇集成鲁迅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八个大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为什么会选择《呐喊》这个名字呢?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说得明白。
《呐喊》的缘由是鲁迅青年时代的许多“梦”。
青年时代的他也有过很多梦想:对革命思想的追求,对社会前进道路的探求,对光明富强的新中国的憧憬。
可惜,这些梦想最终都像梦幻的肥皂泡一样未能实现。
回首往事,鲁迅会因为未荒废时间、内心无愧而欢欣,却也难免因无人理解而寂寞。
但是 ,不管怎么样,那救国救民的愿望始终在心中萦绕,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终究使得鲁迅的心绪难平。
所以,当反帝反封建的号角吹响的时候,那长期埋藏在心底的理想和累积起来的丰富经验,就成为了鲁迅投入新的战斗的动力。
于是,他为了“希望”而写起了小说,又为了感染教育读者而结成了集子。
写小说是为了要唤醒沉睡的人们,并为前驱者添威助阵,所以,鲁迅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
生活给了鲁迅太多的苦难和挫折。
可即使是这样,鲁迅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而那些曾经折磨过他的种种苦难,最终却成就了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