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谈谈“龙的传人”这一称呼的由来。既然我们自称“龙的传人”,那么首先要探讨的就是“龙”的崇拜。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最早的“中国龙”出现在约8000多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遗址中出土了用石块雕刻的“中华第一龙”(如图所示)。这一发现标志着“龙”崇拜在中国的萌芽。红山文化,作为这一“龙文化”的继承者,主要分布在大凌河流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龙(或玉猪龙)。无论是自称还是他称,红山文化都堪称“龙的传人”。随着这一文化的传播,它向南扩展至长江流域,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就出土了用蚌壳摆放成的“龙”形图案。从考古的角度来看,黄河流域的许多部落逐渐接受了这一“龙文化”,尤其是在夏朝时期,更有“绿松石龙”遗物的出土。值得注意的是,《史记》记载:“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表明匈奴也信仰“龙神”,并将其单于的住所称为“龙城”,这同样源自上古时期的“龙崇拜”。
从这些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出,“华”代表了位于中原地区的文化,而“龙”则象征了东北方的文化。那么,为什么这两者都成为了中国人的代称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逐渐发生了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为此,我们可以借助以下两点考古发现来进行验证。首先,红山文化作为“龙文化”的发源地,后来逐渐被全国各地接受,形成了广泛意义上的“龙的传人”。实际上,除了“龙文化”之外,红山文化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天坛、地坛的布局也受到红山文化的启发。其次,在其他地区吸收红山文化的过程中,红山的先民们也同样吸收了外来的文化,例如庙底沟的花纹图案。在红山文化的遗址中,我们曾发掘出玉雕玫瑰、玫瑰图案彩陶等文物,甚至在玉猪龙的旁边还放置了带有玫瑰图案的彩陶,这标志着“龙”与“华”两种不同文化的结合。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不是通过征服产生的,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融汇性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有些学者曾提出,商朝可能是红山文化的后裔南迁所形成的,但从商朝对龙的崇拜来看,这种说法显然并不成立,因为商朝时期的龙崇拜只是普通的民间信仰,缺乏红山文化那种独特的“龙文化”象征。
总的来说,在中国漫长的史前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华”与“龙”这两种文化逐渐被接纳,并最终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象征,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国人既称“华人”,又称“龙的传人”。
最后,关于本文的讨论,还有两点值得进一步探讨:首先,“既称又称”,以及同时被称为炎黄子孙,这一现象表明,中华文明并非源自于某个狭隘的地域,而是通过各地文化的交融而形成的,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文明体系。这种包容开放的特质,与西方排他性的文化传统有着本质的不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