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统一和德意志统一都是列强博弈的产物,而不是什么民族主义运动,虽然它有民族主义色彩。这是认清欧洲地理大变动的前提。意大利有一本书列举了意大利四大国父,马志尼、加里波第、加富尔这三个加上维克托埃曼努埃尔国王。但他们列举了四大国父唯独少了意大利王国第一大国父,路易-拿破仑。
拿破仑三世年轻的时候也是烧炭党成员,曾经说“法意两国是争取崇高事业的战友”
意大利战争里撒丁军队是跟着法国军队前进的,马让塔会战、索尔费利诺会战都是法国军队打败了奥地利军队,撒丁军队就是摆设。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求和的对象也是路易-拿破仑。拿破仑三世皇帝是意大利和德意志双料国父,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1815年的维也纳合约奠定了此后将近半个世纪的欧洲局势,而这个局势从国际秩序上说就是防御法国的,在北方设置了尼德兰王国、在南方设置了撒丁王国这两个中等国家,作为抵抗法国的前哨。而一旦它们无力抵抗在北方神圣同盟的普鲁士将成为莱茵河保卫者,在南方奥地利帝国将成为伦巴第保卫者,一起来捍卫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安全。所以德意志的分裂状态和意大利的分裂状态建立在撒丁+奥地利和尼德兰+普鲁士合作的基础上。
而之所以要严防法国是因为法国可能破坏神圣同盟的正统原则,把革命和法国的扩张搅到一起破坏维也纳体系。但是只要法国还在正统的波旁王朝统治下,维也纳体系就无关紧要。1830年革命虽然推翻了波旁王朝,但是波旁家幼枝又登上王位,所以也没有触动维也纳体系的根本。真正破坏这一根本的是1848年革命。
这场革命席卷半个欧洲,让法国建立了共和国,奥地利帝国几乎瓦解,普鲁士也几乎建立了立宪制。但是依靠俄国的支援德意志和意大利得以再次回到维也纳体系。施瓦岑贝格首相压倒了普鲁士重建了德意志邦联。这个时候环顾欧洲1848年唯一的不符合正统原则的遗产就是拿破仑三世。
1848大革命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革命影响到了欧洲大陆上除了俄罗斯帝国外的每一个主要国家,但是在国内却相对不为人知
拿破仑三世建立了一个依靠公民投票的君主国。一个尴尬的依赖于民意的君主国。所以在意识形态上他在列强眼中意味着革命,对人民则意味着君主专制。所以他就像在跟民意赛跑,必须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让他的帝国始终沉浸在节日气氛里,才能让他的体制不至于崩溃。所以第二帝国的氛围被概括为“帝国欢庆”。在对外政策上拿破仑看到他的胜利都在分裂的德意志和意大利,在这里他可以施展拳脚,打破敌视他的维也纳体系。为实现波拿巴主义的“进步的法国和解放的欧洲”取得实际的成功。
所以从1850年代开始拿破仑三世开始认真的执行其欧洲政策。1853年联合英国发动克里米亚战争,第一次撕开了神圣同盟。英法+撒丁一起对俄国作战,本该联合起来的四强分裂了,本该抵抗法国的撒丁倒向了法国。甚至奥地利也倒向了法国,这是非常愚蠢的。
因为克里米亚战争只是让俄国陷入无力状态,法国真正的意图是意大利。意大利统一问题实际上早就在讨论,但是真正具备统一能力的只有三股势力,第一是奥地利,但奥地利是神圣同盟五强之一,而且是保守主义的急先锋和旗手,拿破仑不可能跟它合作。第二是教皇或者两西西里国王,教皇受到法国正统派的支持,而两西西里波旁虽然是旁系但也带有波旁王朝色彩。一旦教皇或者波旁统一了意大利,法国正统派就有了强援,拿破仑三世接受不了这个局面。但是如前所述第二帝国依靠各党派的支持,别看拿破仑皇帝无法接受正统派崛起,但他也不敢触怒正统派,所以一直到1870年法国军队都驻扎在罗马,以免意大利吞并教皇国。否则正统派肯定要咬死拿破仑三世。
虽然拉德茨基元帅在1848年镇压了意大利革命,还贡献了那首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进行曲。但1859年的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中,奥地利彻底丧失了富饶的北意大利地区。
所以唯一现实的选择就是撒丁,撒丁地处意大利西北部,本来是卡斯尔雷和梅特涅设置的中等强国,它既不左也不右,又愿意跟拿破仑合作。所以拿破仑三世别无选择,只能推动撒丁去统一意大利,而撒丁也很快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是拿破仑别无选择,所以拿破仑原本希望建立一个比德意志邦联紧密一些的联邦制国家,撒丁成为主席。但是当对奥地利战争真的爆发的时候,法国军队流血牺牲在前,撒丁军队到处吹吹打打的忙着升撒丁国旗,很快吞并了北意大利各邦。然后又吞并了两西西里。之后定都佛罗伦萨,建立意大利王国。
在这个问题上撒丁人实际上是利用了拿破仑,扩张了撒丁国家,而不是顺应意大利人民的呼吁统一了意大利。撒丁所谓“我们已经创造了意大利国家,下边我们还要创造意大利人!”就是这个问题的最好解释。意大利王国推广的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的标准意大利语只有10%都不到的人会讲。南蒂罗尔的意大利人即使到1918年还在抵抗意大利王国。